www.ln.xinhuanet.com
 频道首页 | | 旅游在辽宁 | 专题集粹 | 记者专栏| 政府在线 | 时事点评 | 健康人生
   杰出人物 | 证 券 | IT互联网 | 关注就业| 流行时尚 | 房产天地 | 汽车世界 | 分社简介
           2004/04/28

  2003年9月2日,516名志愿服务辽西北的大学生奔赴辽西北地区的十个省级以上贫困县,开始了他们为期两年的志愿者生活,这也是辽宁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组织大学生对辽西北贫困地区进行援助。半年多过去了,这些象牙塔中走出的骄子们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了怎样的认知和体会,又在辽西北留下了什么样的足迹和回忆?带着一连串疑问,记者走近这一颗颗驿动的青春心灵,记录下他们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新华网辽宁频道 策划:陈孟阳 文字/摄影:王莹 编辑:王晓 
大学生志愿者成了孩子们的“知心姐姐”
为辽西北补充师资力量成为当务之急
“用两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用两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是很多志愿者讲出的第一句话。当他们告别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放弃了令人羡慕的高薪待遇时,他们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去面对更具挑战的生活和不可预知的困难。从来到受援地开始,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就积极发现、深入探索,从不同角度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西北人民的生活。

  人才匮乏是辽西北贫困的根源。多年来,这里原有的人才留不住,出去的人才回不来。2002年,辽西北五市的十个省级以上贫困县中,升入大学本科的学生有8847人,而同年,返回当地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却仅为392人。补充师资力量成为当务之急,516名志愿者中,从事教育岗位的就有248人。

  朝阳县大平房高级中学简陋的化学实验室里,曹英华正在为她的学生进行着心理咨询,毕业于辽宁大学化学专业的她,负责大平房高中一至三年级的化学实验课。课余时间里,她利用化学实验室开设了“心灵之窗”心理咨询室,虽然条件简陋,但一个多月下来,前来咨询的学生超过了100人次。

  曹英华说,自己在和学生聊天的过程中,发现农村孩子心理上也存在各种问题,没有渠道倾诉。今年初,她在与校领导沟通之后,决定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在阅读大量的心理学书籍后,她的心理咨询室启动了。“心理咨询”这个农村孩子从未听说过的话题,却在他们的生活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学生们都反映,曹老师既像老师也像朋友,和她交谈以后,心理压力没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孩子们有这个需要,而我恰恰发现了这个需要”,曹英华这样解释心理咨询室受欢迎的原因,她说,“这些学生也启发了我,让我做出了从未想过、从未做过的事,一个老师仅仅传授知识是不称职的,应该在课程中让学生发挥思维,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希望在两年有限的时间里,教给学生一些终生受益的东西。”

  在朝阳县木头城子中学,我们惊讶的发现,这里竟然有一间设备齐全的计算机教室,然而,在大学生志愿者孟凡杰到来之前,这里的近80台电脑近乎摆设。

  孟凡杰,毕业于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在木头城子高中任微机教师。教学之余,他把自己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微机的管理与维护中,为学校节省了数万元维护费用。此外,他还承担了学校各种材料的打印、排版以及小局域网建设等工作。

  工作是繁杂的,但工作着的他却感到无比充实,“同样的一件事情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做和在这里做的价值是不同的,当我教会别的老师如何上网,当我看到学生们浏览网页时欣喜的神情,那种感觉我终身难忘。我庆幸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花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辽西北的生活枯燥、信息闭塞让孟凡杰更加认识到这里贫困的根源,“从长远看,教育扶贫是根本,一个大学生只能带动几十个学生,只有更多的大学生到辽西北来,这里才能得到发展。”

  一位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当我白发苍苍时,我会发现,志愿服务的日子是最美丽的回忆。”

与农民交流的大学生志愿者是快乐的
“苦,并快乐着”  

  辽西北地区历史悠久,这里有世界上第一只鸟起飞、第一朵花开放的地方,有把中华民族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的“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有被称为“世界性发现”的牛河梁遗址……但现在,“贫穷”、“落后”已成了辽西北的代名词,十年九旱的自然环境、连绵起伏的片片荒山、崎岖不平的山路、一年四季的漫天黄沙……都深深刺伤了志愿者们的心。

  生活条件是艰苦的,但他们无时无刻不想着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智慧去改变贫困,并从这种付出、磨练中得到了快乐。

  李清源,沈阳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毕业,服务于锦州义县七里河镇畜牧站。说起工作的苦和累,他深有感触。“下乡防疫总要进猪圈,衣服上,鞋上,甚至手上脸上都蹭上了猪粪,那种恶心的臭味残留的时间很长,不洗漱不敢到别人的身边去,别人都说,很远闻到了你身上的臭猪粪味,就知道你回来了。长期给家禽打针,抓鸡,放鸡,我的左手已经习惯性脱臼了。还有,禽流感,口蹄疫这些传染病随时会造成生命危险,普通人惟恐避之不及,而我们必须工作在最前沿,每天都要到村子里发放疫苗,打防疫针,我们不穿防护服,因为我们买不起,我们连橡胶手套都买不起,只能在手上套上方便袋。”

  “但同时我认识了很多老百姓,和他们交朋友我快乐,帮他们给家畜家禽治好病我快乐,为他们讲科普技术我快乐,在火炕上在田间地头听他们讲故事谈美好的愿望我快乐。”

  “当我亲身接触了这些善良朴实的人们,亲历了最真实的农村饲养条件和饲养方式后,我从内心中理解这种贫穷,接受这种贫穷,也更坚定了我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决心、信心。”

“服务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张海青对彰武的城建规划使其提前十年
被列为辽宁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志愿者在实践中学到了丰富的经验
志愿者已经能够独立照管患者了

  志愿者中有112人从事农技工作,64人从事医疗工作,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到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的南边缘,北风刮起来的时候漫天的黄沙,且一年大部分都是扬尘天气,用乡亲们的话说,这里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六个月。

  志愿者张海青住在党校的学生宿舍里,十几平方米的房间住了三个人,除了四张床以外,连桌子椅子都没有。需要写的材料和论文,需要读的书,都是他趴在床上完成的,趴的时间长了,胳膊酸的抬不起来。

  张海青,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摆在他面前的本是十分美好的前程,可他却毅然决定成为一名志愿者,投身于贫困之中。他说,国家把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培养成一位硕士研究生,我应该以我的所学来回报社会。

  作为一个志愿者,张海青认识到,不能仅仅局限在被分配任务的领域内,更应该更加主动的去工作。在对彰武县的规划工作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后,他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分析,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向辽宁省领导提出了自己的城建规划和设想。省里当即指示提前十年把彰武列为2004年辽宁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优先给予支持。

  那一刻的张海青是兴奋的,快乐的,他说:“从领导和同事们那欣慰的目光里,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快乐,正是这种快乐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一夜,他主动要求将服务期再延长半年。

  “服务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为彰武的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张海青也在实践中实现了自己的学科价值。利用业余时间,他结合自己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决策这一专业研究方向,撰写了《关于资源枯竭型小城镇规划建设决策的思考》、《从形体规划到综合规划》等专业论文,知识水平上也得到了提高。

  顾晓林,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在凌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工作。他日常的工作内容就是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化肥的采样、检测工作,通过与农民的接触和交流,他学到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农民所流露出的对科技知识的渴望,也使他深受感动。

  凌源市被列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但顾晓林在对市里几个乡镇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日光温室进行农业调研时发现,当地农民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存在许多问题,盲目、习惯性乱施肥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不仅得不到好收成,还污染了土壤环境,增加了农业成本。经过向学校老师请教、自己查阅资料和反复论证,在2003年底,他递交了《关于凌源市建立日光温室土壤数据库的建议》,并受到省领导的高度重视,他高兴地告诉我们,方案已获批准可以在小范围试点观察。

  他说,通过建立数据库,经过数据分析,几分钟就可以得到合理的施肥方案,以此完成科学合理施肥,减少土壤环境的污染,保护有限土地资源。这个方案做好了,农民绝对是直接受益者。

  “我是幸运的,我有很多大学同学选择在城市工作,四年的专业知识相当于白学了,但在凌源,生活上可能困难一点儿,但政府、单位同事都给予我关注。很多工作需要个人独立完成,我能更好地从实践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顾晓林说。

  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大城市、大医院工作,他们至少需要一至两年才能准许进入手术室,而在喀左县第一人民医院,志愿者徐清在经过老医师三个月的指点后,就已经能够进入手术室做辅助工作和独立照管患者了。

  徐清,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服务于喀左县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以前在学校里,我总觉得自己离医生这个身份很远,但到这儿4个月以后,我已经找到做医生的感觉了。在老大夫的指导下,我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80%以上都能和实践结合起来,自身的业务能力提高的特别快。”

  “在工作中我更能体会到辽西北的生活,老大夫给患者开药时,不光看效果,更关注价钱,让患者花比较少的钱也能得到合适的治疗,这种医风医德是我在大医院里学不到的。”

“我们的事业在辽西北”  


到辽西北去,让青春与责任同在

我们的事业在辽西北

  初到辽西北,志愿者们也曾遭遇过现实的冲击:当身处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中时,他们动摇过;当满怀抱负却无法尽情施展时,他们迷茫过;当生活过于平淡枯燥时,他们失望过;当下乡做计生、防疫工作却遭到村民严辞拒绝时,他们退却过。

  半年多的历练,他们已融入了辽西人民的生活,在思想上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辽西北人的淳朴和热情给了他们工作的动力,辽西北贫困、落后的现状使他们的责任感与日俱增,辽西人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们深受教育,工作上得到认可更坚定了他们无私奉献、改变辽西北贫困面貌的决心。

  除了本职工作,大学生志愿者还联结起来,从各方面为受援地服务。喀左市的40余名志愿者成立了大学生爱心助学基金会,与当地的贫困学生结成了“一帮一”、“二帮一”的对子,承担了十余名贫困孩子的学费。他们还开展了义务家教,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免费发放法律知识传单等活动。阜蒙县的大学生志愿者带动乡镇机关里年轻同志,掀起了学习微机热和外语热,对当地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志愿者李清源说,“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如果没有这样的一段经历,这样的实践,我们怎样直视自己,我们的价值在哪里,很多人在毕业时都会为这个问题而茫然,而现在我把自己的事业建在辽宁,在辽西北最基层的农村,我在工作中撒下了汗水,换回的是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和为农民做的一件件实事,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志愿者郑丹说,“只要我们奉献一点点,教孩子们几个字,他们就能读懂化肥的使用方法,你教他们使用电脑,他们会查到种子的分类,农民遇到困难,你的开导可以挽回一条生命,没有比这些更有直接意义的事情了。我们的家乡都在辽宁,我们的事业都在辽宁,我们的智慧应洒向家乡的热土!我们的热情应给这里带来希望!”

  每一位志愿者也都牢记着他们的誓言:到辽西北去,与高尚同行;到辽西北去,与同志共勉;到辽西北去,让我们的青春年华在那里闪光;到辽西北去;让我们的事业在那里绽放!(完)

  后续:200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继续实施,今年计划招募志愿者1007人,与去年相比,又增加了阜新市和铁岭市两个服务地区。


版权所有: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